close

黑暗騎士騎著單車又微服出巡了,連同此次,算一算也拜訪了79間派出所,完成“南瀛115”活動已有2/3的目標;因此辛苦撥種,等待收成的那一天也快到了。每一間派出所,其實都有其在地的歷史淵源與文化背景,在南贏115一所一特色的薰陶催化之下,不僅拉近了官與民之間的籓離,也逐漸融合了當地風情民俗與人文景致,真可說是實質展現出在地的“台灣精神”不為過了。

找尋失落的山野傳奇正式啟動,透過一張張拍攝的圖片,可了解先人在農業社會的生活習性與智慧結晶,在在都為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,也深覺自我是如何的渺小虛無,當下就應更加的學習如何沖謙與自處。二話不說,就看圖說故事吧。

 

車隊:長和車隊
騎乘日期:2009/09/16
集合地點:《4+2》〉忠孝路、中山路口(園環)小7
騎乘人員:Ethan、、大賢
里程數 :29Kms
騎乘時間:19:30~22:30
騎乘路線:忠孝路、中山路口(園環)小7→大新路→唪口派出所→中山路→中正路→新化派出所→中興路→復興路→知義派出所→復興路→民生街→中山路(台20)→那拔派出所→南178線→山上分駐所→原路返回→忠孝路、中山路口(園環)小7。ㄅㄨㄅㄨ開回家了~

【南瀛115鐵馬元氣站巡禮】~唪口、新化、知義、那拔、山上~

第七十五站編號102的唪口派出所

IMGP2431-1.JPG

IMGP2425-1.JPG IMGP2427-1.JPG

IMGP2426-1.JPG IMGP2428-1.JPG

IMGP2430-1.JPG IMGP2429-1.JPG

鬥蟋蟀文化可說是新化最具特色文化之一,自詡為“蟋蟀保姆”的波麗士大人,特別成立一蟋蟀園區,展示了蟋蟀從交配、成卵、出生的成長過程,以及鬥蟋蟀用所需的竹器和捊鬚等物品○

IMGP2437-1.JPG

IMGP2435-1.JPG

IMGP2439-1.JPG

民國74年,台南縣新化鎮豐榮社區舉行第一屆鬥蟋蟀比賽,而後漸漸擴大比賽規模,至今每年都舉辦全國性的「武林黑龍會」鬥蟋蟀比賽,已成為全國鬥蟋蟀的年度盛會,而「蟀哥」也成了新化鎮吉祥物,一走進新化鎮,便處處可見「蟀哥」。

IMGP2432-1.JPG

和蟀哥合照是一定要的啦~

第七十六站編號100的新化派出所

IMGP2442-1.JPG

台南縣新化鎮傳統民俗文化: 大目降十八嬈,穿鑿附會著古代「蜘蛛精」(代表斜惡)與「七星墜地」(代表光明)的傳說故事,傳統故事中隱含著舊時代重男輕女的情節,時至今日,另人期待的十八嬈,則保留神聖的意涵,有集結眾人之力,團結對付斜惡的光明面,值的你全家老少一同參與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IMGP2448-1.JPG

IMGP2444-1.JPG

IMGP2445-1.JPG

IMGP2446-1.JPG

IMGP2447-1.JPG

所內展示著宋江陣所持用的兵器:傘、頭旗、鈎、钯、牌、雙刀、韃刀、釵等,相當威武壯觀,現今擺在所內俱有保衛鄉里、恫嚇宵小、不容動撼的醒世作用。

IMGP2440-1.JPG

「喂~借過!也讓我拍張照嘛~」喔,原來是可愛的蔡依琳姐姐

第七十七站編號101的知義派出所

IMGP2454-1.JPG

知義派出所所製作的看板,南瀛115民眾鐵馬補給站,相當醒目、亮眼,可見派出所的用心規劃、設計,破除官與民之間的藩籬,也拉近與民眾之間的距離,在在都讓民眾感受到一股強烈的熱流,倍感溫馨與感動。

IMGP2450-1.JPG

IMGP2451-1.JPG

著實是佛心來的,剛進知義派出所蓋完章後,就被波麗士大人請到靜思亭來享用所長獨家祕方所滷的茶葉蛋,熱騰騰、香乎乎、味道極美的茶葉蛋,6大顆耶(不過我們只吃掉2棵),嗯~“所長茶葉蛋”的確好吃!聽說所長每天都會滷一大鍋的茶葉蛋來給所內兄弟及民眾、車友們來休息享用,著實是佛心來的,缸溫ㄏㄤ,下次還會再來滴~~

IMGP2453-1.JPG 

IMGP2456-1.JPG

規劃相當漂亮的小花園,是由東成醬油會館暫助提供的。 

第七十八站編號103的那拔派出所

IMGP2460-1.JPG

IMGP2461-1.JPG

IMGP2462-1.JPG

IMGP2463-1.JPG  IMGP2466-1.JPG

IMGP2465.JPG

轄區的內的礁坑、大坑等里,是西拉雅平埔族重要聚居地,西拉雅族人就地取材,生活中的籃、簍、櫥等器具都是以竹子為主要材質。阿嬤的竹菜廚、阿嬤的洗臉台、懷古時鐘,古早煤油燈,還有竹製樂器如竹琴、竹笛...等,都在這次的『找尋失落的山野傳奇』活動中粉墨登場了。

IMGP2469-1.JPG

IMGP2467-1.JPG

唐朝詩人柳宗元的詩「江雪」:千山鳥飛絕,萬徑人縱滅,孤舟簑笠翁,獨釣寒江雪。,可見簑衣由來已久,自古已來,常成騷人墨客創作的題材,據收藏者表示這二件簑衣來自本地先民,已逾一百年歷史,以棕櫚葉纖維製造的簑衣,台灣俗稱為「棕簑」,在農業社會中,沿用了一千多年,直到民國四、五十年代,才由塑膠雨衣取代。隨著時代巨輪的變遷,昔日農業社會家家必備的簑衣,如今已成為人們記憶中的歷史名詞。

 

  IMGP2471-1.JPG

聽波麗士大人說,派出所後方的石碑為日據時所遺留的神社(因隔離及光線太暗無法拍攝),其實不然,在下在回到家以後,請出孤狗大神幫忙,結果出爐了,請看~~

第七十九站編號104的山上分駐所

IMGP2480-1.JPG

山上鄉是平原與丘陵交錯的地形,由那拔派出所到山上分駐所的這段路程,高度最高是68m,在台20和南17縣道上,不過絲毫不影響我們旺盛的戰鬥力

竹欄 --(篩仔)

IMGP2475-1.JPG

收藏家張來德:「篩仔」由竹篾制成,留有較大的空隙,可充當容器,放置欲曝曬菜乾(如豆乾、菜哺乾、鹹菜乾等)之用。

IMGP2473-1.JPG

清咸豐年代製的暖(酒)壺,適合冬天時用來暖酒用

IMGP2477-1.JPG

拜拜時用的紅龜裸,就是用這個裸印做成的

IMGP2478-1.JPG

晚上巡田園的瓦斯燈

IMGP2479-1.JPG

祭拜先人的置香筒

銅壺--五分火車內基本配備 年代--日據(民國21年)

IMGP2481-1.JPG

收藏家林和田表示:玉井至善化的輕便臺車鐵道,日據時代「五分車營業線」,他是從善化車站經過灣裡糖廠至離糖廠約300公尺處的灣裡神社,於民國21年12月21日開始營運,被稱之為「神社線」火車內基本配備(銅壺)。

IMGP2484-1.JPG

拍完照就結束了今天的行程了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sien5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